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苏州市老年人肌少症的相关因素

来源:CSOBMR 发布日期:2020-01-06 17:13:25浏览:14666次

作者:杨丽君 吴永华 张俐 王敏红 莫丽亚 崔妍 薛刚 翁晓芬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


摘要:目的 研究苏州市老年人群肌少症相关指标的特征,探讨肌少症的保护因素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苏州市3个地区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饮食及运动情况。应用DBA-21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不同部位肌肉质量,用JAMAR握力计测定握力,采用4 m步行测试评估受试者的躯体功能,按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综合诊断肌少症。对肌少症的相关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 肌少症检出率为28.8%,其中男性为30.4%,女性为27.9%,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龄段肌少症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肢肌肉量、下肢肌肉量、四肢骨骼肌量、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握力、步速均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类(χ2=17.99,P<0.01)、鱼类(χ2=8.13,P<0.05)、蛋类(χ2=13.56,P<0.01)、奶类(χ2=11.95,P<0.01)的摄取频率不同,肌少症发生率不等。每周进行有氧运动(χ2=16.28,P<0.01)、抗阻运动(χ2=15.86,P<0.01)的不同时长段的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肌少症呈正相关(r=0.307),而BMI(r=-0.253)、上臂围(r=-0.192)、小腿围(r=-0.280)与肌少症呈负相关,肉类(r=-0.229)、鱼类(r=-0.159)、蛋类(r=-0.201)、奶类(r=-0.193)摄入频率增加与肌少症呈负相关,有氧运动(r=-0.226)、抗阻训练(r=-0.221)时长与肌少症呈负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而BMI、膳食中进食肉类、蛋类、奶类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发人群,对其进行运动干预、营养指导有利于延缓进展、改善不良预后。老年人要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充足供应,保持适宜的体质量指数,同时在保证能量摄入充足情况下,可加大富含优质蛋白的动物性膳食的摄入。

关键词:肌少症;饮食;运动;相关因素;横断面研究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增龄相关的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1989年,Irwin Rosenberg首次提出肌少症,泛指增龄性的肌量减少和肌力下降,随着人们对肌少症认识的演变,不同地区的肌少症工作组分别对其进行定义,2011年国际肌少症工作组将其定义为“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据报道,30岁以后,每年肌肉流失量约1%~5%,而肌肉流失30%将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流失40%将会威胁生命。四肢骨骼肌快速丢失,是预测全因病死率的独立因素。随增龄肌肉组织的流失,常伴随脂肪组织的增加,并由此导致躯体功能降低、跌倒、虚弱以及不同程度残疾。目前,亚洲人群的肌少症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国内肌少症的相关研究也并不多,现有报道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本研究旨在了解苏州地区老年人群肌少症相关指标的临床特征,探讨肌少症的保护因素及危险因素,阐明身体一般测量指标、膳食营养摄入、运动锻炼与肌少症的发病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肌少症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对苏州市常住或养老机构的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60岁以上老年人; (2)自愿参加此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障碍、言语障碍或听力障碍者; (2)患有精神疾病者; (3)患有代谢性疾病及重要器官衰竭者; (4)体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或置入人工关节者; (5)严重失能不能配合测试者; (6)资料不全者以及拒绝参与调查者。


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苏州市金狮社区、春晖护理院、怡养老年公寓3个地区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前培训调查员,以面对面的方式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体格检查。

调查问卷调查的具体项目及判断标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身高、体质量、上臂围、小腿围、上肢肌肉含量、下肢肌肉含量、握力、步速、吃肉类(猪、牛、羊、鸡肉等)的频率(总量>50 g/d者纳入统计)、鱼类的频率(总量>50 g/d者纳入统计)、蛋类的频率(总量>50 g/d者纳入统计)、豆制品(豆腐、豆芽等)膳食的频率(总量>50 g/d者纳入统计)、奶类(牛奶、酸奶等)的频率(总量>200 g/d者纳入统计)、钙片的频率(总量>300 mg/d者纳入统计)、维生素D的频率(总量>400 IU/d者纳入统计),每周进行有氧运动(慢跑、骑脚踏车、游泳、打太极拳)的时长、每周进行抗阻训练(爬楼梯、坐站起立、手提重物、踮脚)的时长。

肌肉质量测定:应用DBA-210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测定(吉林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受试者在测量前2 h禁食禁水,测试时尽量少穿衣物,脱去鞋袜,在足底和手指涂少量清水,双脚站立于测试平台的足部电极上,双手握住手柄电极,双臂伸直与躯干分开约30°,测试时身体不要移动。

握力测定:JAMAR握力计(Sammons.Preston,USA),测试前将握距调整在合适的范围内,测试时受试者取端坐位,上臂与前臂成90°,测试臂稍外展,但不超过30°,用最大力握住仪器的握柄,左右手各握2次,取最大值进行统计分析。

4 m步速测定:用彩色胶布在4 m直线的起点和终点做出标记,第一只脚跨过4 m线起点和终点时计时分别开始和停止,用秒表测量在正常情况下步行4 m所花的时间。测试两次,取时间最短者。

上臂围测量:上肢自然下垂,于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处以皮尺绕臂一周。

小腿围测量:被测者两腿开立同肩宽,检测者将带尺在小腿最粗壮处以水平位绕其1周计量。

诊断标准:本研究按照亚洲肌少症诊断流程定义肌少症(图 1),肌肉质量降低定义为四肢肌肉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 [根据生物电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zer,BIA)]测评的结果; 步速降低定义为步速<0.8 m/s; 肌力降低定义为男性握力<26 kg,女性<18 kg。


图1.png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连续型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类变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类变量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调查对象构成

本研究共收到316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112名,女性204名。肌少症患病率为28.8%(91名),男性患病率为30.4%(34名),女性患病率为27.9%(57名),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 P=0.650)。


同一年龄段非肌少症组与肌少症组相关指标比较

肌少症组体质量指数、上肢肌肉量、下肢肌肉量、四肢骨骼肌量、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步速均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png


老年人肌少症相关指标的Pearson相关分析

老年人群无论男性、女性,ASMI均与BMI、上臂围、小腿围、上肢及下肢肌肉含量、握力、步速呈正相关,步速、握力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上臂围与上肢肌肉含量、小腿围与下肢肌肉含量、上肢肌肉含量与握力、下肢肌肉含量与步速均呈正相关; 老年女性ASMI、小腿围、上下肢肌肉含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以上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 2)。


表2.png


不同膳食、不同摄取频率对肌少症的影响

肉类、鱼类、蛋类、奶类摄取频率对肌少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豆制品、钙片、维生素D不同摄取频率对肌少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进一步对肉类、鱼类、蛋类、奶类不同摄取频率的肌少症率进行两两比较,肉类、鱼类、蛋类、奶类膳食中以4~7 d/周摄食的老年人肌少症率最低; 肉类、奶类膳食中4~7 d/周组与1~3 d/周组肌少症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鱼类、蛋类膳食肌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png


运动习惯对肌少症构成比的影响

每周进行有氧运动(如走路、骑脚踏车、游泳、打太极拳)的不同时长段肌少症的患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4)。


表4.png


每周进行抗阻训练(爬楼梯、坐站起立、手提重物、踮脚)的不同时长段肌少症的患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5)。


表5.png


老年人肌少症与相关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

年龄与肌少症呈正相关,而BMI、上臂围、小腿围与肌少症呈负相关,膳食中肉类、鱼类、蛋类、奶类摄入频率增加与肌少症呈负相关,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时长与肌少症呈负相关(P<0.05)(表 6)。


表6.png


肌少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与老年人肌少症患病有关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而BMI、膳食中进食肉类、蛋类、奶类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


讨论

肌少症可影响机体的抗病能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与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及时对肌少症进行营养指导、运动干预、药物治疗,有助于延缓肌少症的进展,改善不良预后,因此进行肌少症的研究对应对老龄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Fielding等研究显示,欧美60岁及以上人群男性肌少症现患率为7%~27%,女性为10%~23%,≥80岁可达30%~50%,增龄趋势十分明显,且多为男性现患率高于女性。但Coin等的研究发现,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按照亚洲肌少症诊断流程定义肌少症,通过对苏州市常住或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肌少症男性发生率为30.4%,女性发生率为27.9%,性别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种族不同、研究对象来源不同、肌少症诊断标准的差异和检测手段的不同,不同研究报道的肌少症现患率存在差异。国际肌少症工作组定义的肌少症与增龄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年龄段肌少症组BMI以及体现肌少症躯体功能的两项指标即握力和步速显著低于非肌少症组,结合肌少症相关指标的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随增龄患者躯体功能有逐步下降的趋势,随躯体功能下降,肌少症患病率增高,保证一定的上臂围、小腿围与肢体肌肉含量可以延缓躯体功能的下降、延缓肌少症的发生、发展。

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营养补充、蛋白质和能量供给平衡作为多模式治疗的一部分有助于预防或逆转肌少症本研究发现摄取肉类、鱼类、蛋类、奶类的频率不同,肌少症发生率不等,且这4类膳食中以4~7 d/周的频率摄食的老年人肌少症率最低,而豆制品、钙片、维生素D不同摄取频率对肌少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提示预防肌少症或降低肌少症患病率,动物性蛋白比植物性蛋白更优质,Beasley等研究也认为动物性蛋白增加肌肉量作用要比一些植物性蛋白更强,这可能与动物性蛋白既能通过提供能量影响肌肉蛋白质量,也能通过提供优质蛋白影响肌肉蛋白的功能有关。用SPSS 17.0软件进一步对肉类、鱼类、蛋类、奶类不同摄取频率的肌少症率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4~7 d/周组与从来不吃组的肌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1~3 d/周组、从来不吃组的肌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年长者代谢效率下降,蛋白质的合成需要较年轻人更高的蛋白质摄入量,而部分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少于每日推荐量。临床医生应当强调每餐摄入足量蛋白质的重要性,不应该建议所有老年人按膳食蛋白质供给量0.8 g/(kg·d)进行供给,因为这并不能维持老年人骨骼肌的健康由于肌肉合成在老年人蛋白质负载时可能会减弱,故建议老年人总蛋白质摄入量增加到1.2~1.5 g/(kg·d)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有益于预防肌少症以维生素D预防肌肉减少症的剂量应在800 IU/d及以上,这个剂量也为2014年欧洲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协会共识意见所推荐而本研究显示不同口服维生素D频率对肌少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是由于调查对象中口服维生素D者很少,且补充剂量很少,比较意义不大,此外受膳食成分的影响,维生素D对肌力、身体功能状态的影响是混淆的,可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控制相关因素,通过给予不同干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得出可靠结论。

运动可以提高肌量、肌力,改善肌肉控制、平衡及协调,有助于防治肌少症。有研究表明,有氧、耐力及抗阻运动可以增加肌少症患者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当然,也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老年人肌量及肌力的增加本研究探讨了每周有氧运动及抗阻训练时长对肌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时长的有氧运动及抗阻训练对肌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运动时长增加,肌少症发生率有降低趋势,分析原因可能与有氧运动后线粒体数量和酶的活性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和肌量提高,抗阻训练能使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得到明显改善,肌纤维体积也相应增大,并且抗阻训练能抑制肌生成抑制素的生成等有关。尽管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长的有氧运动及抗阻训练对肌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运动时长增加,肌少症率有降低趋势,且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时长与肌少症呈负相关,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均不能显著影响苏州地区老年人是否患有肌少症,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主要是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运动强度不够、样本量不够大以及结果受混杂因素影响较多等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运动干预进行专项研究以明确运动与肌少症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人肌少症相关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及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即年龄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而BMI、膳食中进食肉类、蛋类、奶类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这与李喜凤等不同性别老年人年龄均为骨骼肌减少的危险因素、BMI均为骨骼肌减少的保护因素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因此,膳食中多进食肉、蛋、奶等优质动物蛋白,有利于促进机体肌肉蛋白的合成,同时能带动体质量指数的增加,减少或延缓肌少症的发生、发展。

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发人群,其进行运动干预、营养指导、药物治疗有利于延缓进展、改善不良预后。由本研究可知老年人要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充足供应,保持适宜的体质量指数,同时在保证能量摄入充足情况下,可加大富含优质蛋白的动物性膳食(比如肉、蛋、奶类)的摄入。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第一,慢性疾病和相关治疗药物不包括在本研究中,可能会导致结果偏倚第二,最新修订的定义和诊断肌少症的欧洲共识中,双能X线较常用的测量肌肉质量的仪器然而,在本研究中,肌肉质量由人体成分分析仪(生物电阻抗法)测量而来,而不是使用金标准方法如CT或MRI测得虽然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更加实用、方便、经济,但其准确性略差第三,本研究主要抽取苏州市部分地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样本量不够大,可能会导致某些结果出现偏差。今后可扩大样本量,在进一步研究中控制相关因素,给予不同的干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进一步了解膳食及运动对肌少症患病情况的影响。

新闻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