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临床实践中骨密度监测与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和骨折事件的关联:匹配队列研究
来源:CSOBMR 发布日期:2019-11-13 11:28:23浏览:2370次
Association
of Bone Density Monitoring in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with Anti-Osteoporosis
Medication Use and IncidentFractures: A Matched Cohort
Study.
常规临床实践中骨密度监测与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和骨折事件的关联:匹配队列研究
J Bone MinerRes. 2019 Jun 18. doi: 10.1002/jbmr.3813.
摘要
在抗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最初5年期间,对个体的常规骨密度(BMD)监测具有争议性。我们运用来自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基于注册的中心队列数据,比较了女性抗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是否接受BMD监测的骨折事件。我们入组了4,559例年龄≥40岁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女性,在5年内(平均间隔3.2年)进行连续BMD检测(监测)和4,559例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未接受BMD监测的女性。我们利用基于人口的零售药房数据库获得超过5年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使用情况,并从医疗服务数据中获得了10年中发生事故性骨折的数据。在中位10年观察期间,1223名(13.4%)女性发生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382名(4.2%)患有髋部骨折。与未接受BMD监测的女性相比,接受监测的女性具有更低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P =0.040; 10年累积风险降低1.9%,95%可信区间0.3-3.6%)和髋部骨折率(P = 0.001; 10年累积风险降低1.8%,95%可信区间 0.7-2.8%)。同时,BMD监测组的骨折风险比(HRs)明显低于未监测组,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HR 为0.89(95%可信区间0.80-0.98),髋部骨折HR为0.74(95%可信区间0.63-0.87)。再者,接受BMD监测的女性比未监测的女性具有更多的药物使用天数,更高的药物使用持续率和5年以上的治疗转换率。在5年随访结束时,监测组中有更多的女性接受持续治疗和更多的转换治疗,而转换行为则与BMD检测间期缩短相关。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常规临床实践中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后,监测BMD可能发挥作用。
编译:沈喜妹,翁芷嫣
福建省糖尿病防治研究院
福建医科大学代谢病研究室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代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