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要点解读
来源:CSOBMR 发布日期:2017-10-13 00:00:00浏览:13770次
作者:章振林1 金小岚2 夏维波3
单位:
1.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
2. 成都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3.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人群。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为积极应对骨质疏松症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国内同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踊跃投身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事业。2001年中华医学会领导下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分会一贯以坚持学术引领、规范医疗行为为己任,并于2006年编写并发布了第1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1年为顺应形势的需要,分会组织专家对指南进行修订,并在《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上发布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1版)。这两版指南的发布得到了全国同仁的积极响应,均被广泛应用,奉若学术经典,视做诊疗规范,对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诊疗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国际主要学术组织对相关的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目前,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在我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健康骨骼”已经被列为全民健康生活行动主题的“三减三健”之中。为响应国家发展规划、适应学术前沿进展和满足临床工作需求,2016年6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启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修订。经过分会专家与国内同仁的共同努力、反复斟酌、广泛征询、多方考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以下简称《指南》)终于在大家的呵护中隆重推出,并在本期《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上全文刊发。现将《指南》要点摘述如下:
1. 骨质疏松症流行广泛、危害巨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我国防治骨质疏松症形势严峻,目前存在认识不足、诊疗率低,防控不足等问题。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认识,积极行动,共同遏制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
2. 明晰发病机制,深入认识疾病:《指南》较详细地阐述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骨质疏松症属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骨转换失衡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生机制。《指南》发病机制示意图将有助于读者快速明晰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3. 识别高危人群,及早精准防控:《指南》全面列举了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推荐使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一分钟测试、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t-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等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筛查工具,尽早瞄定高危人群,关口前移,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防控。
4. 强调鉴别诊断,避免误诊漏诊:骨质疏松症是一类疾病,可能是其他疾病或药物的后果。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需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和主要辅助检查做出鉴别诊断,发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骼疾病。指南分层介绍了完成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所需的基本检查项目和酌情检查项目,需视临床情况选择使用。
5. 完善标准,准确诊断:《指南》仍推荐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的骨密度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椎体和髋部脆性骨折无需依赖骨密度即可做出骨质疏松症诊断;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且骨密度测量符合骨量减少(-2.5 SD<T-值<-1.0 SD)亦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6. 发现椎体骨折,避免漏诊漏治:半数以上椎体骨折隐匿发生,为尽可能识别椎体骨折,《指南》阐述了老年人群椎体骨折的筛查和判断标准,利用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采用Genant 目视半定量判定方法,可以较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椎体压缩性骨折。该判定方法可操作性强,尤其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院中开展,是对DXA骨密度测量的重要补充。对老年人进行椎体骨折的筛查,将大大提高无症状椎体骨折的检出率,并有助于及早干预。
7. 综合分层防治,合理安全用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充足钙与维生素D营———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指南》明确了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用药指征,建议首选使用具有广抗骨折谱的药物。《指南》还特别提及了具有较好临床研究证据的中药,并介绍了康复治疗的方法以供临床借鉴。随着新型药物的上市,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联合和序贯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工作的必选项,《指南》列举了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联合用药原则,可供临床参考。
8. 规范药物疗程,监测评估疗效:尽管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全生命周期的,但是针对不同的药物需要考虑其疗程,《指南》建议对双膦酸盐类药物使用3~5年后考虑药物假期或序贯其他药物。抗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长期性也决定了其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的艰巨性,实时监测骨转换、骨密度、骨折和身高等变化,有助于评估药物疗效、增加治疗依从性和改变治疗决策。
9. 顺应医改形势,实施分级诊疗:骨质疏松症是常见慢性病,其防治重点应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南》建议将骨质疏松症这类慢性疾病实施分级诊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以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强调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长期管理,旨在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预控的能力。
总之,《指南》是在2016年和2011年版本的基础上,纳国内外研究精华、汇专家集体智慧,融理论与实践、秉原则与灵活、顾高端与基层的一部较为详实的临床诊疗规范。期望《指南》的发布和实施会对我国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然而,学术进展日新月异、学术观点百花齐放,尽管编写组努力做到兼容并蓄,也难免有疏漏、不达、甚至某些相佐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同仁在指南的推广和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意见,汇成未来《指南》修订的学术的源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我们在《指南》的规范下,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提高我国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水平,造福人民,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7年9月 第10卷 第5期: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