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简介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3-17 17:40:26浏览:75472次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于2001年4月,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术组织。本分会由多学科组成,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包括内分泌学、妇产科学、骨科学、放射科学、老年病学、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等。
目前为分会的第五届委员会,第一届分会委员38人,第二届分会委员48人,第三届分会委员58人,第四届分会委员62人,第五届分会委员63人。分会的第一届主任委员是孟迅吾教授,第二和第三届主任委员是徐苓教授,第四届主任委员是廖二元教授,第五届主任委员是夏维波教授。
在历任主任委员的领导下,分会委员团结一心,积极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中华医学会众多兄弟分会中的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一员,并曾于2011年获得学会优秀专科分会的称号。
1. 举办学术会议,增进学术交流
分会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术动态,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其中每2年隔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每2年隔年召开一次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研究学术会议(与国际骨矿盐学会(International Bone and Mineral Society,IBMS)、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nternational Chinese Hard Tissue Society,ICHT)合作),交替进行,以保证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研究水平,提高国内的临床、科研水平,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召开的全国性及国际性学术年会如下:
时间 | 地点 | 会议名称 |
2004 | 杭州 | 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学术会议 |
2005 | 成都 | 第二届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矿研究学术会议 |
2006 | 宜昌 | 第四次全国骨质疏松学术会议 |
2007 | 上海 | 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矿研究学术会议 |
2008 | 北京 | 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矿研究学术会议 |
2009 | 广州 | 第一届亚洲骨质疏松学会联盟学术会议 暨第五次全国骨质疏松学术会议 |
2010 | 深圳 | 第五届国际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
2011 | 苏州 | 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
2012 | 西安 | 第六届国际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
2013 | 太原 | 第七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
2014 | 厦门 | 第七届国际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
2015 | 郑州 | 第八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
同时,为了迅速提高中青年医务及科研人员的水平,形成良好的医疗、学术梯队,不断为学会输送新鲜血液,分会在成立青年委员会之初即开始每年举办全国性的中青年论坛,为青年人提供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2010年-2015年分别在银川、武汉、沈阳、天津、成都和长沙举办了第二~七次中青年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其中,2015年4月举办的第七次中青年学术会议与第二届国际华人骨研协会(ICMRS)-美国骨矿研究协会(ASBMR)年会会议联合举办,提高了会议的学术水平,并使广大中青年学者不出国门即可接触国际前沿学术进展,开拓了眼界。
2. 制定专业指南,进行学术推广
自2003年开始分会便开始修订《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第一版指南于2006年正式出版。结合国内骨质疏松领域学术水平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为了规范诊疗行为,学会一直在开展针对指南推广的学习班和专题研讨会,邀请学会高水平的专家在各地巡回演讲、并进行讲者培训,收到了很好的学术普及效果。为适应国内外骨质疏松诊治领域的进展,促进规范化诊疗,自2009年开始分会对《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进行修订,于2011年1月公布了新一版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针对新指南推广的学习班,指导各地骨质疏松症的规范诊疗。
分会与兄弟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代谢性骨病学组)合作,于2014年9月公布了《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疗指南》,并通过本分会的学术期刊和学术年会、内分泌分会的学术年会等多个平台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和推广。
近年来,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发展迅速,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标志物的选择、实验室检测方法标化、参考值制定、临床意义解读等,存在着较大差别,亟需规范。根据这一实际问题,分会组织撰写了《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已于2015年下半年公布。
此外,分会还与中华风湿病学会合作完成了《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诊疗共识》(2013);与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合作完成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
3. 重视科普宣传,积极推动公众健康教育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因此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普及是本学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以唤起民众和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让更多人受益。在每年的年会期间均举办骨质疏松义诊,进行骨质疏松健康讲座。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鼓励各地区和医院开展请进医院,走进社区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由医生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健康活动专家大讲堂和专家义诊等,这项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沙、温州、厦门、成都等多个地区广泛开展,成为造福百姓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每年的国际骨质疏松日,在学会的倡导下,学会委员的积极参与下,全国各地的专家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义诊、健康讲堂、社区服务等活动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加强骨质疏松防治。我们学会的多项科普工作分别被搜狐网、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和讯网、金羊网、厦门日报、西安晚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4. 申办专业期刊,创造交流平台
本分会自2002年开始就积极创建本专业学术期刊。首先办内部季刊《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基础与临床》16期,促进了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于2008年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正式出版发行了学会的学术期刊《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年12月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 鼓励开展骨质疏松相关的科研工作
争取并积极组织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工作。2007年学会负责人联合全国其它地区的学术带头人共同申请到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预防干预的研究”。分会也与企业合作,于2007年设立了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和骨质疏松“SOS”资助研究项目,调动了青年医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以推动和提高该领域的科研水平。2011年-2012年分会组织完成了全国五个地区抽样人口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的调查,确定了我国主要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参考水平。2013年至2014年分会对全国7个地区进行了绝经后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进行了调查,旨在探明了我国不同地区25羟维生素D的水平,分析了明确中国绝经后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有效的防治依据。2013-2014年,在卫计委国际交流部资助下,分会在国内7个地区、18家医院进行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管理现状的研究”,旨在获得在中国骨折后患者的现状、预后,以及骨折后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情况,为学术界和卫生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骨质疏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6.参加国际组织,迈向国际舞台
2008年分会联合亚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骨质疏松学会,成立了亚洲骨质疏松学会联盟,我分会任首届主席,并于2009年11月召开了该组织的首次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亚洲骨质疏松学会联盟的创会成员,积极组织和参与联盟的工作,分别组织学会委员参与在神户、首尔及澳门召开的AFOS年会,学会委员分别在年会上做大会报告及主持工作,以扩大我国学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定期组织学会委员参加每年的美国骨矿盐研究学会年会,进行交流,并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人员进行学术交流。